1945年4月至6月,我党在延安召开了七大,总结以往教训并制定接下来的发展方向。在此次大会上,毛主席高瞻远瞩地提出:
“从我们党,从中国革命的前途看,东北是特别重要的。那么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,只要我们有了东北,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。”
出于这个判断,日本投降后我党从各根据地抽调了十余万精锐前往东北,后来更是以这十余万为基础发展出百万之众,从白山黑水打到了天涯海角。
可以说,最开始出关的那批种子,是我军能够赢得胜利的重要基础,他们的贡献巨大!
当初出关部队人数最多的是山东,共计有6万余人,但要说战斗力最强的却是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第3师,该部下辖4个旅、有3.5万人,后来一直是头等主力,陆续改编为2纵、39军。
不过有意思的是,在首批四位旅长中,有三人都是中将,最出名的反而只是少将,这是为何呢?
一、师长眼光独到,让第三师战斗力最突出
虽然组织很早就看出东北的重要性,但毕竟对东北不太了解,当地是否有群众基础、是否能成功立足,谁也不敢打包票。因此日本投降之初,到底是派多少人出关、什么时候去,中央一直没下定决心。
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就很直接,迅速致电分析局势,表示应立即出兵东北,速度越快越好,兵力越多越好。
中央看过报告后,对黄克诚的观点非常认可,遂不再犹豫,马上拍板从各大解放区调集精兵强将出关。这个时间节点,哪怕是早一分钟都意义重大,黄克诚这争取的可不是几分钟啊!
中央下达指示后,各部真的去争分夺秒抢时间,加上先遣部队曾克林传回消息说东北有大量装备等待接收,大多被抽调的队伍为了节省时间,都只携带了很少的武器、衣物。
而这时黄克诚反倒冷静了下来,他知道再抢时间,也得是准备好后的时间,否则两手空空过去,拿什么来做生存的支撑?
当时有根据地的干部说:你们把武器装备都留下吧,到了东北有新的换,别的根据地都这样干,你们速度慢了,到时好东西都被别人拿了。
但黄克诚摇头拒绝,他表示情况要往最不利的方向去想,假如到了东北没有武器怎么办?就算能换装,路上遇到危险又该如何?谁能保证国民党不使绊子?
最终他坚持部队全副武装出发,还要求地方准备好足够的御寒物资。
黄克诚这个决定,当时让第三师很多同志都产生不满,但事后证明,他的眼光确实比别人长远。
由于国民党和美国施加了压力,苏联原先答应的支持通通作废,一些地方武装见风使舵,脱离了革命队伍。连当地百姓也因不熟悉我军而给予的支持不够。
这导致很多出关部队几乎是从头再来,用了很长时间才把局面打开。唯有第三师,因黄克诚的先见之明,他们一到就能打,打出的成绩是各部最优,所以之后一直被野司倚重。
当然,第三师能脱颖而出,不止师长黄克诚一人的功劳,各级指战员、尤其是四位旅长能力也非常出色,他们分别是谁?
二、最出名的旅长,军衔反而最低
第三师当初下辖第7、8、10旅外加一个独立旅。第7旅旅长是彭明治,说几个关键词,大家就能明白他起点有多高:黄埔一期、叶挺独立团排长、南昌起义时的连长。
单论资历,很多大将都比不上他。可惜三河坝战斗中他腿部中弹昏迷,等醒来时部队已经撤离,这让他错失了跟随朱老总上井冈山的机会。
经一户好心人收留、治疗,他的腿伤在1928年1月得以痊愈。此时彭明治听闻南昌起义余部在粤北活动的消息,立马前去寻找,但那个年代讯息不便,等他抵达,朱老总已率部转战湘南。
盘缠用尽的彭明治,为了活下去只好先进入国民党部队当兵,等合适的机会再重回组织。
1930年红一方面军攻打长沙,彭明治所部恰巧被安排在长沙郊区警备,听闻红军的消息后,他率领7人阵前起义,终于归队。
此后他一直在中央主力部队战斗,土地革命最高担任过红1师参谋长,抗日战争时期最初担任115师343旅685团参谋长、团长,1938年奉命率部南下支援后,他就长期跟随黄克诚战斗,出关时亦是如此。
1946年的四平保卫战,彭明治这个旅为全局做出了很大牺牲,据《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》所述:“我军伤亡总数达8000人以上,部队元气损失甚大。黄克诚之3师7旅,原为井冈山老部队,四平撤退后只剩下3000余人,失去战斗力。”
彭明治本人在此战也受重伤,休养了一年多。等他重归部队之际已是东野时期,上级考虑到他的资历和功劳,直接任命为第二兵团副司令员。
1949年全军大整编,彭明治出任13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。本来按照他的资历和职务,上将也有概率,但考虑到红军阶段有过离队加上解放战争休养,最终授予中将军衔。
第8旅旅长是张天云,红25军出身,这支部队在全面抗战爆发后被改编为115师344旅,他也是在黄克诚接任旅政委后就长期跟随战斗。
在东北时期,他也在2纵兼职下担任过4师、6师师长,后来调到8纵担任过副司令员。抗美援朝时期,他历任47军军长、19兵团副司令员等职。
1952年他定级虽然是正军级,但因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下大功,1955年就被授予中将军衔。
独立旅旅长是吴信泉,平江籍的红三军团革命者,长征抵达陕北后编入红15军团,因而抗战时期就在115师344旅当中。
他最开始长期为政工干部,黄克诚没来344旅前,时任344旅687团政治处主任的吴信泉就坚决抵制团长张绍东叛逃。黄克诚这位红三军团的老首长调任344旅政委后,吴信泉更得重用。
在华中地区战斗阶段,吴信泉依然是政工干部,担任了第8旅政委。出关之际,就开始兼着军事职务,历任第3师独立旅旅长兼政委、2纵6师师长兼政委等职。
不过吴信泉最出名的还是在抗美援朝战场,接任39军军长的他,率领这支主力打出了人民军队的风采,第一至第五次战役期间,39军创下四个“第一”。
并且整场战争中,39军是歼灭美军人数最多的部队,高达28000余人,比“万岁军”38军的21000余人还要多。凭借这个成绩,吴信泉被授中将没任何问题。
第9旅旅长是钟伟,《亮剑》中丁伟的原型人物之一,他土地革命时期基本在红三军团任职,不过从抗大毕业后,老部队没了合适位置,就让他去鄂豫独立游击支队当团政委。
但钟伟跟游击支队里的人处不来,未经请示擅自离队,辗转找到黄克诚,被黄收留。这种私自脱离部队的行为,在战争年代的特殊环境里,性质极为严重,会被视为“叛变革命”。
要是被抓住,大概率会被枪毙。有几个级别不低的老红军也是因为跟新部队搞不来,准备回八路军时被抓住处决了。钟伟是幸运的,多亏了黄克诚的力保。
他确实军事能力强,出关时成为了旅长,到东北又因能打从师长直接越级提为12纵队司令员。101都在大会上表扬过:打仗务必机动灵活,要像钟伟那样看清形势,调整战术,敢于打违抗命令的胜仗。
但是四野南下之际,钟伟的49军在青树坪打了败仗,这成为减分项。而且抗战时期擅自脱离队伍的事情也确实影响不好,有人拿这点来说事,最终钟伟就只被授予少将军衔。
他49军麾下四个师长,146师王奎先、147师沈启贤、162师王兆相都是少将,军衔跟他平起平坐。
145师师长温玉成更因在朝鲜打得好,被授予中将,反超了钟伟,这个结果让钟伟很不高兴。组织也是知道他的贡献,一应待遇上都是按照中将来安排,也算一种弥补吧。
配资股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